雨季的闽南山间,云雾缭绕,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云霄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现场却一派繁忙。
福建云霄的雨季,曾是大坝建设的天然阻碍,雨水浸透粘土,导致含水率超标,施工被迫停滞——这是横亘在云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者面前的现实难题。如今,一座银白色巨型气膜仓静静矗立,它不仅化解了自然挑战,更在成本、生态与数字化转型领域持续释放着惊人的“复利效应”。
气膜仓航拍图
科学结构兑现成本复利
走进下库大坝填筑区,全封闭气承式膜结构储存仓正掀起一场效率与结构的双重变革。项目经理肖志宏指着庞大的气膜仓介绍:“单仓2万吨的储存能力,相当于为我们抢回了240小时的宝贵工期。雨季不再是拦路虎,大坝心墙料时刻处于‘备战’状态,施工节奏真正握在了自己手中。”
这效率跃升的背后,是颠覆传统的结构精进。告别了笨重的钢梁铁骨,气膜仓身披高性能聚酯纤维“战衣”——耐腐、防水、自洁、高强、阻燃五大性能集于一身。创新的钢缆系统(钢芯钢丝绳外包PE保护层)编织成无形的骨骼,彻底摒弃了传统仓储的梁柱框架。这不仅赋予了建筑极简之美,更让材料成本与施工复杂度直线下降。
“建造过程基本在地面完成,充气成型,高空作业风险归零。无梁无柱释放了最大空间,而充气即用、放气折叠的特性,让搬迁架设变得像搭帐篷一样迅捷。”肖志宏算了一笔时间账:相比传统钢仓,气膜安装工期足足省下15天。节省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在为项目成本持续滚动着复利。
绿色银行兑现生态复利
在肖志宏眼中,这些气膜仓远不只是仓库,更是一座座精心运营的“绿色银行”。“看这全封闭设计,它筑起的是一道生态屏障。”他解释道,“施工扬尘污染被强力阻隔,降幅超过90%。膜材本身绿色环保,配合智能新风系统,无声地守护着周边山水的纯净。”
气膜仓的绿色价值,在于其化被动为主动,实现了三重优势叠加。依托气压与气体循环构建洁净空间,实现施工过程无噪音、无污染、无水土流失的“零污染”目标;智能含水率调控系统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,大幅降低材料损耗;全封闭防水结构有效降低雨季对心墙填筑质量与进度的干扰,保障关键节点顺利推进。
该技术突破传统被动储存模式,实现黏土填筑的科学主动调控,让每一仓粘土都存入“生态银行”。
“这是落实中国能建‘四大转型’,特别是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。”肖志宏表示,气膜仓的应用,标志着工程建设从粗放消耗、事后补救,转向了源头控制、全程优化的新阶段。每一仓粘土在这里完成生态价值的“储蓄”与“增值”,实现了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共生,持续积累着宝贵的生态复利。
技术革新兑现数智复利
步入气膜仓内部,科技感扑面而来。这里俨然是矗立在工地上的“智慧中枢”。仓内外的5G物联网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,实时捕捉气压、温湿度等关键数据,确保膜体稳定,营造恒温恒湿的舒适作业环境。
“湿度控制是核心。”技术负责人王莹指向正在运行的除湿设备,“4台大功率除湿机与遍布各区域的传感节点协同作战。AI算法就像‘智慧大脑’,实时分析粘土堆的湿度分布图,动态调整设备功率与运行策略,实现精准的‘靶向除湿’,将整体湿度偏差牢牢控制在10%以内,精度远超人工。”
两台智能变频加压风机则如同高效的“肺腑”,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节呼吸节奏,优化气流路径,避免局部过干。再结合机械分层翻拌工艺,最终将土料整体含水率精准拿捏在最优值±2%的黄金区间。这个“感知-分析-调控”的智能闭环,推动该工程材料管理正式迈入数据驱动时代,为项目注入强大的“数智复利”。
作为福建省“十四五”能源重器及全国首创“核蓄一体化”示范项目,中国能建在云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过程中,始终高擎“向绿而行、向智而生”的旗帜,以绿色建造与智能建造为核心抓手,聚焦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,为绿色新基建的创新发展谱写了“能建篇章”。当未来清洁的电能从云霄注入电网,这座电站所积累的丰厚“复利”,必将长久惠及工程本身、滋养区域生态。